106.05.26 廚房定期病媒防治

1.消毒時間:106年5月26日

2.執行公司:威格企業有限公司,係經政府環保單位,核發病媒防治業照許可公司,許可證照、合格證書、合約書及消毒證明如下








106.05.31午餐





咖哩什錦蛋炒飯(480卡)
紐澳良雞翅(175卡)
鮮菇炒干片(90卡)
青菜(70卡)
芹香魚丸湯(95卡)
水果(60卡)

106.6月份晚餐菜單


106.6月份午餐菜單


106.05.26 粽量級熱量大PK,營養師教您吃粽不增重

106.06.02


粽量級熱量大PK,營養師教您吃粽不增重
˙文章出處:  台灣癌症基金會
˙時    :  2016.6.7
˙作    :  鄭欣宜營養師
˙圖片來源:  粽口味
隨著端午佳節來臨,家家粽葉香,市面上推出琳琅滿目的粽子,口味不斷推陳出新,熱量也大不相同,到底該如何選擇才不會增加腸胃道負擔呢?

粽子熱量大PK:

  在鹹粽部分可分為北部粽、南部粽、廣式裹蒸粽、客家粿粽,不同製作過程不同材料,熱量也有所差異。北部粽會將餡料及糯米加油拌炒,增加香味,因此熱量相對也較高,一顆約600卡,約一個便當的熱量;南部粽則為未加油,水煮或蒸熟的方式製作,一顆約450-500卡;廣式裹蒸粽份量大、餡料多,熱量約從1000-1500卡;客家粿粽體積較小,熱量約300卡左右。在甜粽部分常見的鹼粽、豆沙粽、冰粽等,鹼粽體積小,相當於半碗飯,一顆約140卡的熱量,但額外添加的糖需另外計算;傳統的豆沙粽含糖量高,小小一顆也含有一碗飯的熱量。因一般鹹粽熱量就一個便當,建議可以粽子當正餐,一天吃一到兩餐粽子為限,以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如想吃較低熱量可選擇客家粿粽、南部粽、五穀養生粽,購買時可以查看營養標示,減少高熱量及高油脂的餡料。
特殊體質需注意:
1. 糖尿病患:需注意碳水化合物及油脂的總量,建議可做同質性份數代換,一顆肉粽相當於一碗半的飯量,一顆鹼粽相當於一碗飯量,可用代糖取代砂糖,避免血糖過高,如有糖尿病患者,建議一天一顆肉粽為限。
2. 腸胃功能不佳者:粽子屬於糯米類,如有腸胃功能不佳者,建議可先從半顆少量開始攝取,避免一次攝取過多導致胃脹氣等腸胃不適。
3. 腎臟疾病者:需注意沾醬鹽分的攝取量,如醬油膏、甜辣醬等,另外也需注意高磷的全穀類,像是五穀米、蓮子、麥片、糙米等。
4. 高血脂者:建議可選較低脂的肉品,像是雞胸肉、豆乾丁、豬瘦肉等,減少高油脂食物如蛋黃、三層肉、豬油拌炒的餡料。
˙高纖蔬果減油膩: 糯米、栗子、蓮子、芋頭是常見的粽子內陷食材,它們皆屬於澱粉類,吃太多容易使人胃脹氣、血糖升高,建議將粽子當正餐,一餐只吃一顆不過量,符合蔬果彩虹579原則,粽子餡料可包的蔬菜量其實有限,建議食用粽子時,可搭配一盤時令蔬菜、鮮菇湯、涼拌小黃瓜、苦瓜排骨湯,增加飽足感,減少粽子吃過量的問題!飯後也可搭配幫助消化的水果(約女性的一個拳頭大),像是含有消化酵素的奇異果、鳳梨、木瓜等,讓營養更加均衡。
˙減卡肉粽餡料選擇: 主食部分可用纖維含量較高的五穀米、紫米、燕麥來取代一般圓糯米或長糯米蛋白質部分可以低脂去皮的家禽類、里肌肉、豆干丁來取代三層肉,減少油脂的攝取;高纖維部分建議內陷可多添加香菇、杏鮑菇、洋蔥等蔬菜;調味料方面建議以新鮮食材取代高鹽分的醃製食材如菜脯等,醬油、辣椒醬等調味料都屬於高鈉的調味品,應減少或避免使用。

以下提供一道養生粽食譜及作法:

★高纖養生粽
材料:
米材料︰五榖米300g、小米30g、燕麥30g
內餡︰新鮮麻竹筍100g、新鮮芋頭80g、乾香菇朵()15g、雞胸肉150
做法:
1. 1晚先將米材料浸泡備用。
2. 麻竹筍及芋頭切丁,乾香菇浸泡備用。
3. 將雞胸肉切丁,適量醬油滷過備用。
4. 切好的麻竹筍丁、芋頭丁、雞肉丁、乾香菇與浸泡好的米材料混合攪拌均勻備用。(減少食用油使用量)
5. 將上述食材包入粽葉中,之後將包好的粽子放入含有蒸籠中煮熟。

106.05.26廚房每週清潔作業

時間:106年5月26日
清潔內容:
1.洗滌
2.配膳區


106.05.26 農藥殘留自主檢驗


106.05.26午餐




白米飯(280卡)
紅燒魚片(195卡)
麵輪燒肉(110卡)
海菜蒸蛋(95卡)
青菜(70卡)
仙草茶(85卡)
鳳梨(60卡)

106.05.25 內部教育訓練

106.05.25 內部教育訓練


時間:106年04月28日 下午15:00
地點:烘焙部
活動名稱: 內部教育訓練

開會內容:
1.說明廚房各項實務操作
2.講解各種食物中毒的病菌及原理

106.05.25午餐




白米飯(280卡)
香滷雞腿(170卡)
茄汁豆干(95卡)
蔬菜關東煮(105卡)
小白菜(70卡)
青木瓜排骨湯(95卡)

106.05.24午餐




炒麵疙瘩(420卡)
卡拉雞腿排(195卡)
三珍燴麵筋(120卡)
青菜(70卡)
酸辣湯(95卡)

106.05.23午餐




白米飯(280卡)
滷腱子肉(185卡)
韓式拌菜(105卡)
脆皮豆腐(90卡)
莧菜(70卡)
蘿蔔魚丸湯(95卡)

106.05.22午餐

白米飯(280卡)
壽喜燒肉(210卡)
金菇燴絲瓜(180卡)
五香雞捲佐泡菜(205卡)
高麗菜(70卡)
鮮筍排骨湯(90卡)

106.05.19 沙拉油、豬油、橄欖油、椰子油…營養師告訴你: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油?

˙文章出處: 良醫健康網
˙時    間 :  2017.02.22
˙作    者 :  Stella營養師
˙圖片來源:  良醫健康網


大豆油(或稱沙拉油)、豬油、橄欖油和椰子油是四種平日生活常見食用油脂,前兩者是在我們祖父母時代就很常見的傳統用油,後兩者則是近幾年廣告詞中常和健康掛鉤的油脂。到底哪種油脂比較好?平日煮菜的話到底用什麼油比較適合?不同的油脂又該怎麼用比較好呢?這次就讓我們來讓認識一下這四個生活常見油脂吧!

富含的是「飽和脂肪酸」,還是「不飽和脂肪酸」?

不管是哪種油,油脂都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所構成,所以一個油品是否耐高溫、室溫下會呈液體還是固體,或營養價值好壞,主要看的就是它的脂肪酸組成。基本上,油品中所含的飽和脂肪若比較高的話在室溫下會呈固態,不飽和脂肪含量較多者在室溫下則會呈液態。所以從外觀上我們就可以大致看出大豆油、豬油、橄欖油和椰子油這四個常用油脂中,呈固態的椰子油和豬油飽和油脂含量較高;呈液態的大豆油和橄欖油則是不飽和油脂較高。

富含飽和脂肪的油脂基本上比較耐高溫烹調,但由於飽和脂肪攝取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在大部分的人眼中,富含飽和脂肪的豬油等動物油脂對心血管健康比較不好。但鮮少人注意到同樣是飽和油脂,椰子油的飽和脂肪酸可是比豬油還高呢:豬油約含40%的飽和脂肪酸,但椰子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90%,為豬油的兩倍多,更是一般植物油的6~8倍(註:一般植物油飽和脂肪僅含11~16%)。

大豆油、橄欖油和大部分的植物油所富含的是不飽和脂肪酸,所以在室溫下會呈液態,但儘管如此,不同來源的植物油,其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種類也不同。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等所富含的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大豆油、葵花油等一般植物油大多含的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舉例,橄欖油中的脂肪酸中有高達88%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大豆油中72.5%的脂肪酸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雖然對心血管健康較好,但也容易受到氧化破壞,故高溫烹調容易引起油脂變質,而有致癌風險。

解析常見油品的脂肪酸與營養價值~
我們攝取食物是為了從食物中獲得營養,來維持身體的健康,故我們可透過下面四點來評估自己常用油脂是好還是壞:
1.是否含有人體必需脂肪酸,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
2.是否含有益腦、心、血管健康及抗發炎作用的ω-3脂肪酸?
3.此油脂富含的是容易導致膽固醇上升的飽和脂肪酸,還是具保護心血管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
4.此油脂中有無其他附帶的營養素,如維生素、植化素等可帶來額外的健康效益。


圖一是大豆油、豬油、橄欖油和椰子油這四種常見油脂的脂肪酸組成與營養素分析,當你就上述幾個點來評估這四種油脂時,你會獲得下面結論:
1.必需脂肪酸方面:椰子油必需脂肪酸含量很低,橄欖油必需脂肪酸含量也不高,反而是大豆油和豬油比較好。
2.ω-3脂肪酸方面:椰子油完全沒有,橄欖油含量很少,而大豆油的ω-3脂肪酸量較豬油多一點。
3.飽和脂肪酸方面:椰子油含量最多,豬油其次,橄欖油和大豆油較少。
4.其他營養素方面:橄欖油維生素E最多,豬油維生素A最多。

故若從上述這四點來看,便宜的大豆油似乎最好,豬油好像也不錯,反而這幾年很夯的橄欖油和油品新貴「椰子油」,其價格和性能並沒有成比例。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結果和我們所「聽說」的不一樣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大家要先了解兩個油脂營養觀念:
1.ω-6和ω-3脂肪酸都是對身體健康很重要的脂肪酸。特別是很多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包括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心臟病、老年癡呆、癌症等都與發炎有關。慢性發炎性疾病主要則是和ω-6/ω-3比值失調有關。

我們日常飲食中的食物和食用油脂大多富含ω-6脂肪酸,僅少數食物如深海魚、亞麻仁油或核桃才富含ω-3脂肪酸。所以雖然大豆油含的ω-3脂肪酸是四種油中較多的,但因為它本身的ω-6脂肪酸也很高,所以並無法改善ω-6和ω-3的比值;而儘管橄欖油ω-3脂肪酸含量不高,無法抗發炎,但因它主要含的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屬於ω-9脂肪酸,故攝取橄欖油並不會影響ω-6和ω-3的比值。
2.不管「理論上」某油脂含那些好的脂肪酸或那些營養素,但在人類社會裏油脂主要還是用來烹調食物,所以從「現實面」來看,選擇料理用油的關鍵在於此油脂在高溫烹調下是否能保留住它的好脂肪和營養素。所以除非你習慣直接吞食油脂(如涼拌),否則在談油脂中有哪些好脂肪前,你該先考慮的是煮菜該用什麼油才對!

煮菜該用什麼油才對?
由於油脂主要用於烹調食物,所以在購買油脂時,除了考慮油脂的營養與脂肪酸種類,還需考慮兩個因素:1.油脂的穩定度 2.油脂的發煙點(Smoke point)

油脂的穩定度

油脂變質主要是因「氧化」(接觸空氣中的氧或暴露在陽光中)所致。油脂氧化時而產生所謂的「自由基」,自由基若攻擊到細胞會導致細胞死亡、進而影響組織器官的功能,若傷及DNA則可能導致基因突變,而可能引發癌症。一般的情況下,身體會用抗氧化劑來中和掉自由基,避免它們對身體造成傷害,這也是為什麼抗氧化劑常會和抗老、防癌劃上等號的原因。

油脂的氧化主要是發生在脂肪酸中的雙鍵位置,所以雙鍵越多的脂肪就越容易被氧化破壞,因此不含雙鍵的「飽和脂肪酸」較含有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穩定;而同樣為不飽和脂肪酸,含一個雙鍵的「單元不飽和脂肪」會較含多個雙鍵的「多元不飽和脂肪」穩定。舉例,同樣為18個碳所構成的脂肪酸,含兩個雙鍵的「亞麻油酸」氧化速率比含一個雙鍵的「油酸」快了約30倍,含三個雙鍵的「次亞麻油酸」則比「油酸」快了80倍。

總結來說,從油脂的穩定度來看,選擇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椰子油和豬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橄欖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大豆油和一般植物油。

油脂的發煙點

基本上,你所購買的油脂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越多則越容易被氧化;溫度越高,氧化速度就越快,故食用油平日最好儲放在遠離熱源(如瓦斯爐)的陰涼處。但即使你油脂儲放得當,料理時油脂還是會面臨到加熱的高溫問題。

當油脂被加熱到一定溫度時,油脂會被分解為甘油和游離脂肪酸,此時油脂會開始冒煙、變質、裂解成刺激性的小分子化學物質並產生自由基,進而危害身體健康...而這個讓油脂開始冒煙的溫度就稱為該油脂的「發煙點」(或翻譯為冒煙點)。所以,在選擇烹調用油時宜依照個人烹調習慣,來選擇發煙點適合的油品。大體上,油品的發煙點會受到該油脂原料本身的脂肪酸組成,以及油脂的提煉加工程序而影響。

油脂的提煉與加工程序(如精製)會影響成品的發煙點!
我們日常所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提煉自果實、果粒或種子。提煉油脂的方式簡單來說可分為機械壓榨,和用有機溶劑萃取兩種。一般果實類的油脂(如橄欖油、椰子油)主要會採機械壓榨的方式取油,所以有時你會看到這兩種油會特別在油品前面加上「冷壓初榨」的字眼。果粒或種子可用機械壓榨的方式取油,也可用有機溶劑來提煉,如芝麻油、花生油和油茶油等。

一般機械壓榨出油量較少,它的優點是可保留較多植物本身的營養素,但這個優點往往也是它的缺點,因為這些「雜質」的存在會讓油脂的品質不穩定,容易酸敗,成品發煙點較低,且無法長期保存。故我們日常所購買的那些桶裝、便宜的植物油多半是用有機溶劑萃取方式來提油,且會進行精製流程來除去油脂中的游離脂肪酸、維生素、植化素等「雜質」。油脂精製後可提高其發煙點,讓原本不耐高溫的油脂可煎煮炒炸,且讓油脂賣相更好、不易敗壞,可保存更長的時間。

舉例,未經精製的紅花籽油的發煙點約在107°C(僅能用於涼拌或水炒),未精製的大豆油的發煙點約在160°C左右(可水炒、中小火炒),但經過「精製」後,精製的紅花籽油發煙點可達266°C,大豆油可達238°C,所以儘管理論上大多數植物油都不耐高溫,不適合大火炒或煎炸,但你在大賣場的買的油都標示著可煎煮炒炸,一油用到底,這是因為它們都是精製植物油的緣故。
精製油vs.非精製(或冷壓初榨)油脂!

透過溶劑萃取、脫膠、脫色、脫臭等油脂精製過程,可除去油脂中的雜質(這些雜質也包括油脂中所含的天然營養素),讓油脂變得很純淨(幾乎只剩下脂肪這個熱量)。它的優點是便宜、可耐高溫烹調,可保存較長時間。

僅用機械壓榨的油脂則剛好相反,保留了較多原料本身所含的天然營養素,使用這類油脂除獲得身體需要的脂肪酸外,還可獲得額外的營養。但缺點就是發煙點可能不高,而僅適合涼拌、水炒、或小火快炒。

而在油品市場上很夯的冷壓初榨橄欖油,主要是因為它富含的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ω-9脂肪酸),所以不會影響ω-6和ω-3的比值,且較一般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能耐高溫。另外,因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屬於有益心血管健康的好油脂,再加上冷壓初榨的橄欖油含多酚及其他來自橄欖果實的營養素,使得橄欖油這幾年來一直在市場上飽受消化者的喜好。


圖2整理的常見油脂的發煙點,以及什麼樣的烹煮習慣適合用那些油品。大家可依照烹調方法來選擇適合的料理用油。基本上,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還是建議大家平日宜盡量以低溫方式來料理食物,例如涼拌、水炒或小火炒,因為這樣不僅可盡量保留住食物本身的營養,也較能保留住油脂中的營養。如需要用大火或煎炸時,則建議換成發煙點較高的油脂。

總結來說,如果你用的是煎、炒、炸等高溫的烹調方式的話,就不用管哪個油品比較營養、健康了,直接選購一個發煙點高的油品就是了;如果你使用的是涼拌、蒸、煮等較低溫的烹調方式,則可考慮選用保留較多營養的冷壓初榨油品,或現代人比較缺乏的富含ω-3脂肪酸的油品。

106.05.19 廚房每週清潔作業

時間:106年5月19
清潔內容:
1.烹調區
2.配膳區





106.05.19午餐



白米飯(280卡)
浦燒鯛魚(175卡)
蛋酥白菜(105卡)
台式小炒(120卡)
雙色花椰(70卡)
養生湯(90卡)
水果(芭樂)(60卡)

106.05.18今日午餐

五穀飯(280卡)
京醬肉絲(210卡)
黃瓜燴什錦(70卡)
福州丸(90卡)
空心菜(70卡)
蔬菜濃湯(90卡)

106.05.17今日午餐

什錦炒飯(300卡)
滷雞翅(175卡)
茄汁甜條(120卡)
青菜(50卡)
海芽味噌豆腐湯(90卡)
水果(哈密瓜)(60卡)

106.05.16 今日午餐

白米飯 280大卡
鐵板豬柳 130大卡
玉米蒸蛋 110大卡
五味豆腐 110大卡
小白菜 50大卡
冬瓜排骨湯 60大卡

106.05.15 今日午餐

白米飯 280大卡
紅燒排骨 130大卡
螞蟻上樹 120大卡
鮮筍炒肉絲 110大卡
油菜 50大卡
自製有機豆花 50大卡

106.05.12 地瓜葉護肝排毒超強 水煮、油炒哪個更健康?

˙文章出處:  華人健康網
˙時    間 :  2017.04.01
˙作    者 :  駱慧雯
˙圖片來源:  華人健康網

壓力大常失眠、交際應酬吃到發胖、火氣大有口臭,傳統中醫認為這些症狀多與肝不好有關,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養肝排毒,但深綠色蔬菜種類繁多,吃哪一種較好呢?當然是一年四季都吃得到、價格便宜、CP值破表的地瓜葉。不過,看倌們猜一猜,水煮地瓜葉和油炒地瓜葉,哪一道更健康?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不論是外來或胃腸道產生的毒素,都需經肝臟處理才能排出體外;肝臟也是重要的消化和代謝器官,可以代謝脂肪,將其變成人體所需的養分,並分送至各部位細胞,促進身體機能的運作。
做肝臟的後盾!護肝蔬菜首選地瓜葉
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師尤偉銘表示,「護肝」有2大策略,第一是讓肝臟好好休息、避免過勞,第二是多補充可抗氧化的營養素。而相較於大多數蔬菜,地瓜葉不只是高纖,還擁有更多的抗氧化成分,特別是維生素A、維生素C和多酚類植化素,是護肝、排毒時不可或缺的國民好食材。

維生素A、維生素C和多酚類植化素等抗發炎成分,可以幫助肝臟去自由基、去除毒素。另外,地瓜葉中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縮短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進而達到減少有毒物質產生及排毒效果,特別的是水溶性纖維還可以吸附油脂,幫助肝臟減少代謝的工作量,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進而預防內臟脂肪和高血脂症。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平均每100公克地瓜葉含有膳食纖維3.18公克、維生素A約4698 I.U.、維生素C約26毫克、β-胡蘿蔔素2766微克。
水煮V.S油炒 地瓜葉怎麼吃最好?

至於地瓜葉該怎麼煮較健康,尤偉銘營養師認為關鍵在於「加熱時間」和「加熱溫度」。大部分的營養素易受熱破壞,曾有實驗發現地瓜葉加熱超過3分鐘,營養流失特別明顯,因此建議烹煮時間控制在3分鐘以內。

加熱溫度部分,水煮法溫度最高為100℃,油炒法則動不動就超過100℃,因此建議水煮法較妥當,但煮的時候用水量不宜太多,以免營養素流到水中,除非連煮菜水也喝,否則等於白白浪費了營養素。

特別需注意的是,維生素A和β-胡蘿蔔素都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建議地瓜葉水煮後關火,加入植物油拌炒再起鍋。低溫油脂可以促進腸道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也可以防止地瓜葉褪色並賦與光澤感,保留更多的營養素和多酚物質。

【健康小叮嚀】:
雖然吃地瓜葉的健康好處多多,但尤偉銘營養師也提醒,有胃潰瘍、容易腹瀉等消化道問題的人不宜多吃,以免不容易被消化的「非水溶性纖維」會刺激腸胃。

106.05.12 廚房每週清潔作業

時間:106年5月12日
清潔內容:
1.烹調區
2.配膳區


106.05.12 今日午餐

白米飯 280大卡
五柳魚片 110大卡
麻婆豆腐 110大卡
日式花枝丸 100大卡
菠菜 50大卡
魷魚羹湯 70大卡
西瓜 40大卡

106.05.11 今日午餐

胚芽飯 280大卡
壽喜燒肉 120大卡
蛋酥絲瓜細粉 120大卡
宮堡豆干 110大卡
空心菜 50大卡
綠豆薏仁湯 60大卡

106.05.10 今日午餐

茄汁肉醬義大利麵 350大卡
卡拉雞腿堡 120大卡
紅燒獅子頭 120大卡
雙菇花椰菜 110大卡
玉米濃湯 60大卡
葡萄 40大卡

106.05.08 今日午餐

白米飯 280大卡
梅干燒豬排 120大卡
咖哩豆腐煲 130大卡
什錦燴黃瓜 110大卡
小白菜 50大卡
瓜仔雞湯 70大卡

106.5.8 餐具油脂殘留檢驗

油脂殘留檢驗:
    檢查餐具或食物容器上有無殘留油脂,判定是否清洗乾淨
    a. 檢驗日期:106.5.8
    b.檢驗項目: 
    c.檢驗步驟:


將蘇丹試劑滴於餐具上


用水清洗後若有油脂殘留則會有紅色斑點

 檢驗結果: 合格(未有油脂殘留)

106.05.08 豆腐、豆干過氧化氫檢測

一、據行政院衛生署所頒布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過氧化氫於食品中不得殘留。
※ 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為家庭中常用的漂白劑及消毒劑。我國規定過氧化氫可使用於食品(麵粉及其製品除外)作為殺菌用,但在最終產品中不得殘留。食品加工所使用之過氧化氫必須為食品級。


二、依據所使用之快速檢驗試劑之操作說明,實驗操作後試紙不變色者,表示樣品過氧化氫含量為0(mg/H2O2),樣品檢驗合格。


三、檢驗過程:
檢驗日期:106/05/08
抽驗樣品:自製豆腐、豆干
(1) 於檢體溶液放入過氧化氫快速檢驗試紙。


(2) 試紙比對色階,檢驗結果:


過氧化氫含量 0 (mg/H2O2)。



106.05.05 廚房每週清潔作業

時間:106年5月5日
清潔內容:
1.烹調區
2.福利社


106.05.05 今日午餐

白米飯 280大卡
香酥魚排 120大卡
醬爆回鍋肉 120大卡
冬瓜燒香菇 110大卡
油菜 50大卡
肉羹湯 70大卡
鳳梨 40大卡